新乡市社区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全域助力基层精神生活提升
文艺下乡:把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
“以前看戏得赶集,现在剧团直接来村里演!”这是许多新乡村民的共同感受。2025年春季,一场场“送戏下乡”活动走进百余个社区,传统豫剧、现代小品等节目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。这种“点单式”服务模式,如同精神生活的“外卖配送”,根据群众需求定制节目单,仅2024年就惠及超10万人次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演出团队在表演间隙开设戏曲教学、乐器体验等互动环节,让文化从“看热闹”升级为“会门道”。
设施升级:15分钟文化圈触手可及
文化惠民不仅要有“软内容”,更需“硬支撑”。新乡市对照《河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》,将社区文化站、图书室、健身广场等设施纳入“15分钟生活圈”建设。截至2025年初,全市社区文化设施覆盖率已达92%,相当于每10个社区就有9个拥有标准化活动空间。在红旗区某社区,原本闲置的地下室改造成“文化驿站”,周末书法班、亲子阅读会等活动排满日程表。这种“见缝插针”式的空间改造,如同在城市肌理中植入文化的“毛细血管”,让居民随时随地感受文化脉搏。
党建+文化: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
文化惠民工程背后,是新乡市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。社区党组织通过“居民议事会”收集文化需求,将剪纸非遗传承、红色故事会等活动纳入“党建服务清单”。2022年以来,这种“群众点题、支部解题”的模式,已推动300余个文化项目落地,参与党员志愿者超5000人次。卫滨区某社区书记形容:“文化像黏合剂,把分散的居民聚成共同体,连楼道纠纷都少了三成。”
政策护航:让惠民工程可持续
文化建设的“新乡模式”离不开制度保障。2021年出台的《新乡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》,首次将人均文化经费、活动频次等指标量化,要求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开展12场主题活动。政策设计如同“导航仪”,既设定“旅游接待5000万人次”的宏观目标,也细化到“每场活动补贴2000元”的微观支持。文旅部门还建立“文化银行”积分制度,居民参与活动可兑换博物馆门票等奖励,形成“参与—激励—再参与”的良性循环。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新乡市文化惠民工程已从单方面的“送文化”,演进为全民参与的“种文化”。当社区广场上响起秧歌锣鼓,当白发老人带着孙辈走进非遗工坊,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基层精神生活提升的更佳注脚。正如文化工作者所言:“我们不是简单搭台唱戏,而是在每个人心里播下文化的种子。”未来,随着“本地人常游、外地人乐游”等新举措落地,这场以文化滋养民心的实践还将书写更多可能。